为汉字中的“多音字”分类
为汉字中的“多音字”分类
一个汉字在不同场景下可能发不同音,占用不同的汉语拼音音位,它们就是所谓的“多音字”。本文将总结能够被收录入字典的多音字产生的原因。
根据词义引申的读音变化
某种概念在古时被赋予了某一字形和唯一读音,但后来从这种概念引申出了一些新概念,方便起见,沿用了原字形,但:
- 有意为其设计了其他读音,或者
- 民间无意中产生音变,故为其赋予了音变后的读音,或者
- P.S. 这一音变最初可能不会被收录入字典,随着使用频率到达一定程度,可能会被收录入字典
- 原读音尽管没有被取消,但用的频率越来越少,因此越来越少见,到今天多在“严肃”的义项中才会使用到。
- P.S. 如果原读音的使用频率少到一定程度,可能会被开除出字典
无论如何,这一新的读音应当会与原读音相似。这就是根据词义引申的读音变化导致的多音字。
上古汉语里还没有成熟的声调,去声对应后缀 -s。后来这个后缀 -s 变成了去声。因此这些“去声化”都是上古汉语时就可以形成的多音字。
根据词义引申产生读音变化,并不绝对意味着先有引申前的读音,后有引申后的读音,词义和读音的关系并非简单的对应关系。例如,“乐”字一般认为最早指“乐器”,但最早出现的字音可能对应到普通话的 lè 而非 yuè 上来了。同样地,这里的“去声化”并不意味着先有非去声的读法(义项),后有去声的读法(义项)。
名词作动词的去声化
例如,“饮”原为“喝或者可以喝的东西”,后来引申为“给牲畜喝”读作去声。这种“去声化”有时受存古等方面的影响,在声母上会存在些许差异,如“蹄”(tí,dì)、“骑”(qí,jì)和食(shí,sì)等。
大楚兴,陈胜王(wàng);
饮(yìn)马长城窟;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驴不胜怒,蹄(dì)之。
中(zhōng,zhòng)
动词作名词的去声化
量(liáng,liàng)
调(tiáo,diào)
处(chǔ,chù)
缝(féng,fèng)
供(gōng,gòng)
载(zǎi,zài)
乘(chéng,shèng)
其他词义引申的读音变化
这些读音变化可能最早发生在上古、中古或近代。以下的例子在中古时就是多音字了。
“朝”本义为早晨,中古音 trieu,普通话 zhāo,引申为朝见,中古音 drieu,普通话 cháo。如果对“朝鲜”作训诂研究,正确的读法应是 cháo xiān(若认为“朝鲜”的“朝”与“潮”有关)或 zhāo xiān(若认为“朝鲜”为“朝日鲜明”),今天的 cháo xiǎn 可能与民间用语的变迁有关。
“行”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行走,中古音 ghrang,普通话 xíng,再引申为行列,中古音 ghang,普通话 háng。因此,按照上古汉语的训诂学,再对应到现代汉语,“景行行止”的两个“行”都应该读 xíng,其中第一个“行”表道路,第二个“行”表行走。
“说”,中古音 sjyet,普通话 shuō。引申为用话语引诱别人听从自己,中古音 sjyed,普通话 shuì,常用词“说服”。但因为常被读成 shuō,因此现代汉语又将 shuì 的正确发音改成了 shuō。
“乐”,中古音 ngurk(がく), lak(らく), ngurauh,普通话 yuè, lè, yào,上古拟音 [ŋraːwɢ]、[raːwɢ]、[ŋraːwɢs]。“乐”是一个象形字,本义是一种木制乐器(的木制架子),引申为快乐。这三个读音的意思存在显著的关联:音乐(yuè)能让人快乐(lè);而 yào 就是“以……为 lè”的意思。
“将”,常用音 jiāng、jiàng 属“根据词义引申的读音变化”,无争议。将还有 qiāng 的读音,中古音 chaing,意思是“请”,常见词组只有“将进酒”。然而,“将进酒”也可以被解读成“将为你献上一杯酒”,这时只能读 jiāng。因此,“将进酒”的“将”的读音有争议。但若上古汉语的其他句子有把“将”作“请”用的,应读 qiāng。
重新 chóng,重心 zhòng。
长高 zhǎng,长期 cháng。
根据存古的读音变化
某词在古时只有一种相同或相似的读音,其中大部分的义项对应的读音快速演变,一些小部分“严肃”的义项仍然可保留较古的读音。这些“严肃”的义项可能与权威社会群体、地名、姓氏的影响有关。这些读音变化可能最早发生在上古、中古或近代。
“车”,中古音 chja, kio,普通话 chē, jū,上古拟音 [kʰlja], [kla],两个音在古时候没有意义的区别,常常混用;现代汉语规定只有象棋棋子读 jū,其余时候一律读 chē。
“会”,中古音 ghuad,kuad,普通话 huì,kuài。这两个读音都有“会”的本义的义项,即“聚合,总和”,但保留 kuài 这个读音更具存古色彩,现代汉语一般仅将“会计”的“会”读成 kuài。
“弄”,中古音只有 lungh,普通话有两个读音 nòng 和 lòng,其中 lòng 是符合中古音推理的一项,而 nòng 可能是某种意外音变的结果,最终导致只有在表“弄堂”时读 lòng,其他情况读 nòng。类似的情况有“泽”。
“蔓”,中古音 muan, myanh,其中 muan 对应普通话 mán,这个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用了(仅可用于“蔓菁”)。myanh 可对应普通话的两个音 màn 和 wàn,其中 màn 是不规则音变,产生时间应该比 wàn 要晚。今天,这两个音表达的含义在的字典上基本完全相同,因此可考虑统读民间最常用的 màn。
在姓氏和地名中,这一现象更为常见。
查,一般读 chá,作姓氏时读 zhā(中古汉语分化)
仇,一般读 chóu,作姓氏时读 qiú(近代汉语分化)
覃,一般读 tán 或 qín,作姓氏时也是这两个音,它们都比较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姓氏群体。这一读音分化应当发生在中古汉语晚期或近代汉语时。
尉,一般读 wèi,在姓氏尉迟中读 yù(中古汉语分化)
蚌,一般读 bàng,在蚌埠读 bèng(近代汉语分化)
厦,一般读 shà,在厦门中读 xià(近代汉语分化)
台,一般读 tái,在台州、天台山中读 tāi(近代汉语分化)
音译导致的多音字
遵循音韵学规律的音译用字
可能是中古汉语、近代汉语或现代汉语的音译导致的多音字存留。因音译而保留的多音字可能更存古,即更接近过去的汉语某个时期的读音。
卡,会意字,上不了,也下不了。它最早在清代出现,是方言中的俗字,后来进入近代汉语。它在普通话有两种读音,qiǎ 和 kǎ。近代早期时,这个字的读音或类似 kiǎ,后一支颚化读 qiǎ,一支读 kǎ。后来音译规定要将音译词读成 kǎ,例如卡片、卡通、卡车。现代时,这个字受大量的音译词影响,在群众中主要读成 kǎ,而且 qiǎ 这个读音有被 kǎ 完全取代的趋势。
近代时,秘原来只有 bì 音,音译“秘鲁”时用了这个字。后来北方官话的现代音变成了 mì,bì 仅用在“秘鲁”上。
“一打”的“打”是一个音译字(自 dozen),读作 dá。“打”是一个入声字。
“雪茄”的“茄”是一个音译字,读作 jiā。“茄”在中古时确实有两个读音 gia 和 kra,普通话 qié 和 jiā,后者本义是“荷花的茎”,现代多用作音译字。
“吐蕃”的“蕃”如果看成音译字,应该读 bō,但这与音韵学规律不符,什么时候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个音也是众说纷纭。如果看成“蕃”的本义(fan1 或 fan2),可以考据读 fān 或 fán。这是一个有争议的注音。
“般若”,“若”读 rě,中古音 njax,可以看作是一个音译存古现象。“般”在字典中标音 bō,这与音韵学规律不符,什么时候有,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个音也是众说纷纭(情况可能与“蕃”类似)。无论是从中古音还是梵语音译的角度来看,“般”都应该读 bān。
不遵循音韵学规律的音译用字
由于某种决策,现代可能会用某些非常用字音译外来词汇,但实际上这个字本来并不具备与外来语相似的读音。后续会在字典上为这个字加上与外来语相近的读音。
茜,现代汉语作音译词时读 xī,作本义时读 qiàn。“茜”的中古音唯一为 chenh,“西”的中古音唯一为 se,可见两者在中古时已有一定分歧。但“茜”仍为形声字,应该可推测它们在上古时还是相当音近的。chenh 发展到普通话对应 qiàn 是合理的。因此,“茜”出现 xī 的读音不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应该是改革开放后才进入字典的现象。可能是“读字读半边”的导致的用字错误,最终字典妥协。
PS:“倩”也是形声字,中古音 chenh。“青”中古音 cheng。
戛,现代汉语作“戛纳”音译词时读 gā,作本义时读 jiá。“戛”出现 gā 的读音不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
同理,伽,中古音只有 gia,对应普通话 qié。jiā 和 gā 都是现代音译字,不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伽蓝”的“伽”和“瑜伽”的“伽”都是中古时的梵语音译字,应该保持一致。字典将“伽蓝”的“伽”读作 qié,但又将“瑜伽”的“伽”读作 jiā,完全没有道理。
与上述例子不同的是,“茄”出现 jiā 的读音是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的。
文白异读
文白异读发生在近现代汉语时的北方官话,原来只有一个音的,出现读书音(文读)和口语音(白读)的分化。这一分化在现代汉语有时体现为词义上的分化,但这一词义分化总体是不稳定的。文白异读主要在入声字上出现,但也有非入声字的文白异读现象。
以下字的第一个读音为文读,第二个为白读。
色,颜色(sè),色(shǎi)子
角,角(jué)色,角(jiǎo)落
壳,地壳(qiào),蛋壳(ké)(有争议,可能前者才/也是白读)
逮(非入声字),逮(dài)捕,逮(dǎi)住。
有些文白异读出现了合并现象,如“凿”,文白读分别为 záo 和 zuò,但 zuò 音基本不用了,后来字典没有收录该读音,也就成为了错音。
简体字方案多合一导致的多音字
例如,“只”(zhǐ),表示“只有”,同时合并了“隻”(zhī),导致“只”的读音和义项添加了“隻”的读音和义项。
简化字“炸”本是俗字,来源于两个本字“煠”(zhá,在油里做熟)、“灹”(zhà,炸裂),因此成为了多音字。顺带一提,“煠”是一个入声字。
发,对应繁体發和髪,分别读一声和四声。“发”字来源于“發”的行草书写法,而“髪”因同音(入声同音)而兼带简化了。有趣的是,中古时發、髪同音不同字,现代时发(fā,fà)同字不同音(声调)。
叶,是葉(jep,sjep;yè,shè)和叶(ghep;xié)的合并。“叶”(ghep)与“谐”(ghrai)同义,如“叶音”。现代汉语没有保留很存古的读音 shè。
腊,现代作一种腌肉——“腊肉”时读 là,这是民间写“臘肉”的简体形式,因此进入了简体字方案里。这种腌制的“腊肉”得名于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的,被称为“臘”的祭祀,所以“腊月”“腊八”也读 là。事实上,“腊”字一直都存在,现代读 xī,意思是一种干肉,但与民间腌制的“臘肉”无关。因此也可以认为,写作“腊肉”,民间训读的本字为“臘肉”。
顺带一提,仇,讎(chóu),在古代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字词,但读音有一定相似度,意思基本上一致,因此古人也常常将它们混淆。在现代汉语规范化的今天,根据异体字的相关方案,认为后者是前者的异体字,但两者的关系实际上比这要复杂得多。
口语连读导致的多音字
例如,“这”可以读 zhèi,它是“这(zhè)一”的合音,但指数量时不限于一,在口语中可以完全替代 zhè。“那”和“哪”同理。
入派四声不稳导致的“多音字”
这种不稳与入声字的文白异读产生的原因比较类似,但总体上没有分成读书音、口语音两个部分,因此不将其与文白异读视为同一类。
例如,“一”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如“十一、一一得一”,在去声字前念阳平,如“一半、一共”,在阴平、阳平、上声字前念去声,如“一天、一年、一点”。词典为简便起见,条目中的“一”字,都注阴平。“不”字也是类似的。
“撒”,中古音 sat,字典音有 sā 和 sǎ;可见,撒贝宁会将自己的姓发音成 sà 也就不奇怪了,这也称不上是什么读音错误。
在更多的情况下,这种“多音字”会被认为是“错误读音”,例如质(zhi2)量,法(fa4)国,浙(zhe2)江,因为不符合国家规范。
读音假借导致的多音字
因为读音上的相近和古时书写规范的缺乏,而导致在文章中,一个单字词实际上是作另一个单字词使用,因此读音也是那个词的读音,由此形成“多音字”。这样的假借现象基本上只出现在近音字之间,如果发音不接近,应当考虑这是否为训读/同义换读现象。
例子同“通假字”,此处不再列举。这种“多音字”通常不会被字典收录。
训读/同义换读导致的多音字
因为意思的相近或民间书写规范的缺乏,而导致在文章或口语中,一个单字词的发音实际上与其本身无关,而是要用另一个单字词代替发音,由此形成“多音字”。这样的假借现象只会发生在意思相近的字词之间。在口语和方言中,训读/同义换读更常见。
石,现代作某个市制质量单位时可以读 dàn,这是不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的,而是与民间对“担”这个单位的替换书写有关。据说,一“担”恰好与一石的质量相近,因此产生了用字错乱,最终导致了“石”在字典上的读音出现了 dàn。
粘,最早是黏的异体字,中古音只有 nriem,普通话 nián。后来近代汉语出现了“粘”替换书写“霑”的现象,因此出现了 zhān 的读音。“霑”的本义是被雨水打湿,可以进一步引伸出“附着”的含义,可能因此产生了这样的训读现象。
圩,现代作“围绕田野的小型防水堤坝”时读 wéi,这同样是训读现象,本字是“围”。“圩”本读 yú(字典已不存在此标音),又可读 xū。
么,有时可看作是“幺”的俗字,读作 yāo。现代汉语中,只有“么”作姓氏时可能这么读。
凹,有时读作 wā,这时本字为“洼”,如“贾平凹”。水洼在几何上确实是凹下去的。
顺带一提,由于“色子”的存在,“骰”可能很快就可以被读成“shǎi”
多种可能成因/其他原因/原因不明
率
“率”是个象形字,本义是粗麻绳,这与它今天的意思已经几乎完全没有关系了。有关“率”为什么是多音字,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并非完全矛盾:
- 多假借说:“率”读 shuài 和 lǜ
的时候都是假借字,本字分别是“帅”和“律”。虽然现在看来,“率”的两个读音在普通话中完全不同,但它们其实是从非常相近的两个上古音和发展而来的。
- “帅” 的(常用)上古拟音,中古音和普通话音分别为 [srud],sryt(そつ)和 shuài。
- “律”的上古拟音,中古音和普通话音分别为 [rud],lyt(りつ)和 lǜ。
- 引申说:“率”是个象形字,本义是粗麻绳,因此
- 可引申为准绳——进而可引申为法律、准则、计算的标准,读音同“律”。也可以说“率”“律”同源。
- 可引申为牵引——进而可引申为带领、率领,读音同“帅”。也可以说“率”“帅”同源。
埋
埋,中古音 mrai,普通话 mái。然而,“埋怨”的“埋”却要读 mán,这个音的形成有两种说法:
- 韵母同化音变:近代汉语中,因为“埋怨”为常用词,口语中“埋”的韵母被“怨”的韵母同化,变成
n。在现代汉语中,这一读音进入了字典。
- 韵母同化,在快速语流中也并不罕见,例如“继续”的“继”有可能被同化成“ju4”;说“转弯”,又想说“拐弯”,而结果可能成了“拽弯”。不过韵母同化的结果能够进入字典,似乎只有“埋”一例。
- 训读/同义换读:“埋怨”的“埋”可能为训读现象,本字可能是”謾“。
整体而言,第一种说法比较通行。
朴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07021395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2506019
https://zhuanlan.zhihu.com/p/453743253
朴,现代作姓氏时读 piáo,这不符合音韵学发展规律。据说,这是清代满族人改汉姓时,为“朴”新添加的读音。朝鲜人姓“朴”读成 piáo 也有它的道理,但符合汉语音韵学的读法应该是 pò 或 pō。
荨
荨,常用音 qián,xún,现代汉语中,前者用于“荨麻”,后者用于“荨麻疹”(应该也可以用于“荨麻”)。
荨,明确的中古音只有 dom(《广韵》),然而 dom 这个读音演变成的近代汉语读音 tán 并没有在普通话中保留下来。普通话中的 qián 是一个方言训读产生的读音。“蕁麻”的“蕁”本字为“燅/燖”。这种草常见于西南地区,当地读如“潜”,邪母读如从母。
荨是一个形声字(《说文解字》),但难以解释这两件事情:
- 它的接近于“寻”(中古音 zsim)的读音为什么会是 dom
- 荨的本义究竟为何,为什么本义会被遗忘,以至于成为训读字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荨在现代能够被读成 xún,更多地是因为太多人读字读半边,而导致字典的妥协。
挝
挝,中古音 trua,普通话 zhuā。然而,“老挝”的“挝”却要读 wō,这个音确实毫无道理,不过还是有人考据过的。
简要概括:“老挝”的“挝”本来要读 zhuā,但民间出现了某种误解,导致大家妥协读成了 wō。
遂
遂,中古音 zsyih,普通话 suì。然而,“半身不遂”的“遂”却要读 suí,这个音很奇怪,因为只有这个成语会读这个阳平,其他情况均是从古读去声。
没有考据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可能与方言有关系,也可能只是民间的随机音变。事实上,很多情况下很多人会把“遂”读成 suí,这被认为是错误读音。